close

在高中接觸到小說時,由其是華文創作小說,總會想,我們藉由小說描繪的現實或說生活總是極端偏多的。有時接近毀滅性的悲劇手法,就當時的我來說總是看得心驚膽顫,但又有些停不下來,因為那也是真實,屬於某一個人真實的一部分。

 

 

 

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年代相近?黃麗群十三篇短篇小說比起我之前看過的其他小說多了一分的真實感、生活感,它更貼近我們現代人的內心世界,沒有爆發性的結局,只有緩緩發展的描述。黃麗群不同其他對我而言印象深刻的作家們,他們總是有著近乎冷酷的、緩慢的筆法述說血腥,人性的黑暗面,然而她同樣在現實生活中下手,說的卻是人對於生活對於自身的懦弱、無奈與恐懼,筆調輕卻精準的拿對了媒介比喻,沒有過多血腥的描述,沒有過多描述悲劇的內心感受,然而藉由她時而第三者時而當事者的陳述下(即使是當事者,她的文筆卻是謹慎的,沒有過多的個人情感的悲劇描述)你總會看見人性的脆弱,即他們將脆弱反應在生活的一種方式。

 

將脆弱反應在生活的方式,這也是在書中最吸引我的一部分。在作者的描述下,我看見了生活有時會見到的畫面,原來那有時也是一個陌生人生活中的脆弱與悲劇嗎?即使在我們眼裡那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他人一連串災難、困境的總結?其中,在書中的《決鬥吧!決鬥》《1023》等篇都讓我有這樣的感受,我很喜歡在《1023》裡的最後一句句子的結尾「而消失與塗改的1023,在城市傾滅之前,仍會每日在大街小巷陪伴著每位市民,它看上去有時像拙劣的街頭塗鴉藝術,有時則像從來不曾存在。」她所描述的使我不禁一想,這或許也是我們看待他人生活中悲劇的一種態度比喻。

 

說到關於他人生活中的悲劇,最近在《短篇小說》裡讀到的一篇裡也是關於這樣的故事,(現在想想他們兩人所陳述的故事有點類似,然而黃麗群在文筆的掌握上更加的精練)盧郁佳《詛咒的生命週期》,說的是在他人眼裡一個人生活中的失望小事,然而卻是主角的個人悲劇,令我印象深刻。

 

在打心得時,發現自己總是會寫到「悲劇」這二字,我想有一部分是因為我還未從上學期修的文學作品導讀的課堂中抽出(我超喜歡那堂課的!!雖然有時讀的文章還是讓我很崩潰XD)記得在讀羅密歐與茱麗葉,老師要我們去查查「悲劇的定義」我才認真思考,何為悲劇?主角死了,一定是悲劇,然而主角不死,故事禮的人們都不死,有時也是悲劇,還記得老師當時說,他總覺得史瑞克的第3、4集演的都是只屬於史瑞克的悲劇,他只是包裝得很像是happy end而已,只是都沒有人去關心、去發現而已。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另一部動畫「長髮公主」我一直很不能接受關於巫婆死掉的方式,即便她是壞人,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美麗,然而她撫養長髮公主長大是事實,她甚至知道長髮公主一切喜好、愛吃的食物、她的生日也會規劃好要怎麼幫她慶生,在現實生活中不見得每個媽媽都像這樣做得這麼稱職,然而當長髮公主發現巫婆不是她的親生母親,是想利用她的魔法維持美貌,直至最後她將巫婆殺死與親生父母團圓,都沒有一絲的眷戀這曾經帶她長大的巫婆,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一想到小朋友會喜歡這樣的結局,甚至想說巫婆死的好,不知為何就覺得有點恐怖。

 

但不得不說,只是看個動畫就這麼多愁善感的我也有點噁心(離題了XDD)

 

但我想說的是,我們總只是關注於一個較大人物的悲劇,而忽略小人物每日悲劇性的發生,有點像是剛剛提的街頭塗鴉,我的恐懼在於我們原來都是這麼冷漠的一群人,往往帶著冷漠有時輕蔑的態度看待他人的悲劇,身在其中卻不自知,且還指著他人的鼻子說著你不關心我的悲劇嗎?我的悲劇正因為你的冷漠、不關心所造成的,這一切都是妳的錯。

 

在初讀完,第一篇短篇《海邊的房間》時,我還沒辦法融入故事(好吧,當時的確又很長的一段時間沒好好地看小說,要說生疏也好、資質差也對XDD)繼續看了其他短篇,整本來來回回看了兩三遍,我才意識到黃麗群想說得原來是這樣的故事,關於發生在我們周圍,說不定每天都在發生的故事,而我們卻習以冷漠忽略的每天上演的個人悲劇,她淡淡地描寫、說出,甚至不帶太多的個人情感,有時甚至只是陳述,沒錯,就像序裡所說的她的故事裡也總帶著溫柔的破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